投资论点:构建以比特币计价的预测市场——新一代信息聚合与价值存储的交汇点
1. 市场机遇:当前预测市场的根本性低效
链上预测市场(如Polymarket)的崛起,有力地证明了其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聚合机制的巨大潜力。然而,当前主流的、以稳定币计价的模型,虽然获得了初步成功,但其底层设计中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限制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更为新一代平台创造了一个明确且巨大的市场切入点。本节的战略目的在于深度剖析这些固有的低效问题,从而揭示我们所提出的颠覆性解决方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市场的核心痛点在于其结算资产的选择,这直接导致了参与者面临着难以忽视的机会成本。这些低效问题引出了一个更优越的解决方案,但该方案的成功取决于一个核心挑战——如何有效地引导和维持流动性。
1.1. 稳定币模型的双重机会成本
以稳定币(如USDC)作为计价和结算单位,给市场的两类核心参与者带来了显著且可量化的机会成本,这极大地抑制了资本的流入和市场的长期发展。
* 对于法币投资者: 参与者为了投注,必须持有大量非计息的稳定币。在一个正常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这相当于放弃了无风险收益。以源文数据为例,美国国债能够提供4-5%的年化收益率。理性的投资者在评估长期头寸时必须计入此成本。例如,对于发生在四年后的2028年美国大选,若投资者有80%的置信度,其“YES”份额的公允价格并非0.80美元。由于四年间累计牺牲了约16%的无风险收益,理性的定价将迫使公允价值下降至约64%。这种内置的“价值损耗”扭曲了市场的真实定价。
* 对于比特币持有者: 比特币原生用户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困境。他们必须将自身的核心资产——具有长期升值潜力的BTC——兑换成价值锚定于法币的稳定币才能参与。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放弃了BTC潜在的资本增值,还主动承担了将“硬资产”换成“软资产”的风险。源文中的例子一针见血:一个预期比特币年化升值10%的持有者,若要参与一个为期一年的稳定币投注,其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必须远超10%,才能弥补放弃BTC敞口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门槛,将绝大多数BTC原生资本排除在外。
1.2. 范式转移:将比特币作为通缩性结算资产
我们提出的核心解决方案是:构建一个完全以比特币(BTC)计价和结算的预测市场。这一设计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次根本性的金融哲学转变。
我们将比特币定位为一种稀缺的、通缩性的结算资产,其理念与“古典金本位制”遥相呼应。在金本位体系中,价值的最终衡量尺度是黄金这一稀缺的硬通货,而非任何可能通胀的法定货币。同样,在我们的模型中,所有市场的赔率、盈亏均以BTC为单位进行核算。这彻底消除了稳定币模型带来的双重机会成本,允许比特币持有者在不放弃其核心资产头寸的前提下,直接利用BTC进行信息博弈和价值投资。此举旨在将平台从一个单纯的信息预测工具,提升为一个兼具信息聚合与价值存储双重功能的下一代金融市场。
2. 核心挑战与战略路径:驾驭流动性难题
对于任何新兴的交易市场而言,流动性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唯一最关键因素。一个缺乏流动性的市场,即便拥有再优越的设计,也无法吸引并留住用户。因此,在确立了以BTC为结算资产的颠覆性愿景后,我们的核心任务便是为这个新市场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流动性引导路径。
本节的目的是对引导BTC计价市场流动性的三种核心战略进行深度剖析与比较,通过严谨的机制分析和风险评估,为投资者揭示通往成功的最佳路径。我们将逐一深入评估每种模型的机制、风险和战略适用性。
2.1. 流动性引导的三种核心模型
根据我们的研究,引导流动性的可行路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
1. 跨市场做市 (Cross-Market Making)
* 通过专业做市商,将现有稳定币市场(如Polymarket)的流动性“镜像”到我们的BTC计价市场中。
2. 自动做市商 (Automated Market Making - AMM)
* 采用DeFi领域常见的算法模型(如恒定乘积模型),允许任何人通过提供资产来创建流动性池。
3. 基于DeFi的交易重定向 (DeFi-Based Trade Redirection)
* 利用现有的DeFi借贷协议(如Aave),将用户的BTC作为抵押品借出稳定币,再将交易指令路由到外部市场执行。
3. 模型一:跨市场做市——专业、稳健的首选方案
“跨市场做市”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策略,它巧妙地利用了现有市场的深度流动性,来为我们的新兴平台提供动力。其核心战略价值在于,它将所有复杂的执行风险和对冲操作完全从用户端剥离,由专业的做市商承担,从而为我们的用户提供了最安全、最简洁、最可靠的交易体验。
这种模式并非凭空创造流动性,而是作为一座高效的桥梁,将成熟市场的深度引入我们的BTC原生环境。这使得我们的平台在启动初期就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买卖价差和订单深度。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个专业、可靠的模型,过渡到下一个自动化程度更高但风险也更大的模型进行评估。
3.1. 执行机制与风险对冲
该模型的工作流程清晰且严谨,涉及一个“源市场”(如以美元计价的Polymarket)和一个“下游市场”(我们的BTC计价市场)。
1. 报价镜像与转换: 做市商持续监控源市场的美元报价。例如,源市场的买价为0.50美元,卖价为0.51美元。做市商会将这些价格实时转换为比特币报价,并在下游市场挂出相应的限价单,同时计入自身的佣金和对冲成本。
2. 即时对冲交易: 当下游市场的某个订单(例如,一个买单)成交后,做市商会立即在源市场执行一笔数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对冲交易(在此例中为一笔卖单)。此举旨在瞬间抵消其持仓的方向性风险,使其不暴露于预测事件本身结果的不确定性之中。
3. 汇率风险的完全对冲: 做市商面临的核心风险是BTC/USD汇率的波动。为完全消除此风险,做市商会采用一种精密的金融工程策略:购买到期日与预测市场结算日完全相同的“BTC看跌期权”。
* 盈利锁定示例: 假设做市商在源市场买入一份价值0.51美元的YES份额,同时在下游市场买入一份价值等同于0.48美元的NO份额(以BTC计价),并花费0.002美元购买一份看跌期权来对冲BTC头寸。其总成本为 $0.51 (YES) + $0.48 (NO) + $0.002 (期权) = $0.992。由于一份完整的YES+NO份额在结算时价值恒为1美元,做市商通过扩大价差覆盖期权成本后,成功锁定了 $1.00 - $0.992 = $0.008 的无风险美元套利收益。无论最终BTC价格如何变动,看跌期权都能保证其BTC头寸的美元价值,从而实现完美的风险对冲。
3.2. 用户体验与战略优势
从终端用户的视角来看,跨市场做市模型提供了压倒性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建立长期用户信任和品牌护城河的关键。
* 无清算风险: 用户的交易对手是专业的做市商,而非复杂的DeFi协议。用户的BTC本金不会因为任何形式的市场波动(如BTC价格下跌)而被强制平仓或清算。
* 无汇率风险: 用户的所有交易和损益都以BTC为单位进行,是真正的“BTC本位”交易。用户无需担心在结算时因BTC/USD汇率变动而导致其实际BTC收益发生变化。
简而言之,在此模型下,用户的BTC本金风险完全且仅与预测事件本身的结果挂钩。这是一种纯粹、无干扰的预测体验。该模型的唯一挑战在于,平台在初期需要依赖专业的做市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平台在早期阶段可以扮演补贴性的做市商角色,提供基础流动性并证明市场的可行性,从而吸引外部专业团队的入驻。
4. 模型二:自动做市商(AMM)——资本效率低下的自动化陷阱
自动做市商(AMM)是DeFi领域中一种广为人知且易于部署的流动性解决方案。它无需专业的做市团队,允许任何用户向流动性池中存入资产,从而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易。然而,对于我们旨在吸引理性资本和长期参与者的BTC计价预测市场而言,AMM因其固有的风险结构和资本效率问题,更像是一个战略上的“陷阱”,而非理想选择。
我们将AMM模型作为不可行的方案排除,并转向讨论最后一个看似巧妙但同样充满风险的DeFi模型。
4.1. CPMM模型的机制与局限
在预测市场中,应用最广泛的AMM是“恒定乘积做市商”(Constant Product Market Maker, CPMM),其核心定价基于简洁的公式 xy = C,其中x和y代表池中两种资产(如YES份额和NO份额)的数量。
尽管另一种理论模型LMSR(对数市场计分规则)在学术上具有一些优雅的特性(如做市商损失有界),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缺陷,使其不适合面向普通用户的产品:
* 其流动性参数 b 难以在不同市场间有效扩展。
* 当事件概率接近0或1时,交易成本会变得极其高昂。
* 其交易体验对普通用户而言不够直观。
这些局限性解释了为何CPMM更为流行。然而,CPMM自身也带有一个对流动性提供者而言堪称致命的缺陷。
4.2. 致命缺陷:无常损失
在预测市场环境中,“无常损失”(Permanent Loss)并非一个抽象的理论风险,而是对流动性提供者资本的直接侵蚀。
源文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一个流动性提供者(LP)将100 USDT投入一个初始概率为50/50的CPMM池中。随着市场信息的明确化,交易者持续买入其中一方(如YES),导致池中资产比例严重失衡。当市场最终以YES结果结算时,LP在池中的资产价值可能仅剩10 USDT,亏损高达90%。
这种机制的本质是,LP实际上是在被动地与掌握更多信息的交易者做对手盘。当市场趋势变得明朗时,LP的资本就会被“聪明钱”不断耗尽。这种惩罚流动性提供者的特性,使其成为一个阻碍理性资本进入的“致命缺陷”,无法为我们的平台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流动性基础。
5. 模型三:DeFi重定向——快速部署的诱惑与隐性风险
“DeFi重定向”模型描绘了一个看似聪明的“捷径”:通过将现有的DeFi借贷协议(如Aave)和成熟的预测市场(如Polymarket)进行组合,我们的平台可以迅速启动并接入深度流动性。然而,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将一系列复杂且重大的金融风险,直接转嫁给了终端用户。这种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换来的部署速度,与我们构建长期、可信赖平台的愿景背道而驰。
5.1. 抵押借贷的交易流程
用户的完整操作路径被封装在一个复杂的DeFi流程中,每一步都引入了新的交互点和风险源:
1. 存入BTC: 用户存入原生的BTC,协议将其通过跨链桥封装为wBTC。
2. 抵押资产: wBTC被存入Aave等借贷协议中,作为抵押品。
3. 借入USDC: 根据协议设定的抵押率,用户借出一定数量的USDC。
4. 执行交易: 协议使用借来的USDC,在Polymarket等外部稳定币预测市场代为执行用户的投注指令。
5. 结算与偿还: 预测市场结算后,用获得的USDC收益(或亏损后的剩余资金)偿还Aave上的贷款本息。
6. 赎回与转换: 偿还所有债务后,赎回wBTC抵押品,并将其转换回BTC返还给用户。任何剩余的USDC利润也会被兑换成BTC。
5.2. 用户承担的重大风险
在此模型下,用户必须独立承担两种核心风险,这两种风险都可能导致其BTC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风险类型 风险分析与量化说明
清算风险 借贷协议通过贷款价值比(LTV)和清算阈值来管理风险。源文数据显示:wBTC的最高LTV约为72%,而清算阈值为82%。这意味着,一个以最大LTV借款的用户,仅需BTC价格下跌12-13%,其wBTC抵押品就会被协议强制清算,以偿还债务。 这种清算会导致用户的BTC本金遭受永久性损失,并且此风险完全独立于其在预测市场上的投注结果。无论用户的预测多么准确,一次BTC价格的剧烈回调都可能使其血本无归。
汇率风险 此模型提供的仅仅是“BTC记账”,而非真正的“BTC本位固定回报”。用户的最终BTC利润额,取决于市场结算时将USDC利润兑换回BTC的汇率。这为用户的回报引入了额外的、不可控的波动性。如果BTC价格在投注期间上涨,其USDC利润所能兑换回的BTC数量将会减少,从而侵蚀了其以BTC计价的真实收益。
5.3. 资本效率的伪装
该模型的资本效率极其低下。为了规避灾难性的清算风险,任何理性的用户都必须以远低于最大值的LTV(例如源文提到的30-40%)进行借贷,以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
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是:用户为了执行一笔交易,需要抵押2到3倍于交易金额的BTC资本。大量资本被无效地锁定在借贷协议中,仅仅作为风险缓冲,而无法被用于产生回报。这种极低的资本利用率,对于追求高效资本配置的投资者而言是无法接受的。
最终,DeFi重定向模型呈现出一个 deceptive bargain:以快速部署换取将深层次的风险外包给用户。其低资本效率和固有的清算风险,使其成为一个无法支撑稳健平台的脆弱基础。这一结论自然地引出了我们最后的战略对比与最终建议。
6. 战略建议与投资总结
通过对三种潜在流动性模型的深度分析,一条清晰且唯一的最佳战略路径已经浮现。每种模型都代表了一种在用户安全、资本效率和部署速度之间的不同权衡。我们的选择必须服务于建立一个长期、稳健、值得信赖的市场的最终目标。本节将整合所有发现,提出明确的行动建议,并最终凝练成我们坚实的投资论点。
6.1. 三种流动性模型对比
下表从投资者最关心的核心维度,对三种模型进行了全面的横向比较,其优劣一目了然。
评估维度 模型一:跨市场做市 模型二:自动做市商 (AMM) 模型三:DeFi重定向
用户风险状况 极低。用户不承担清算或汇率风险。 中等。交易者面临滑点,流动性提供者面临巨大的无常损失风险。 极高。用户直接暴露于抵押品清算风险和利润的汇率风险之下。
资本效率 高。用户资金100%用于交易,无额外抵押要求。 低。流动性提供者的资本被锁定,且易受无常损失侵蚀。 极低。为规避风险,用户必须以极低的LTV借贷,大量资本被闲置。
部署速度与复杂性 中等。需要建立做市商合作关系或自营做市团队。 快。协议部署简单直接。 最快。可直接利用并整合现有的DeFi基础设施。
核心依赖 依赖专业做市商或平台初期的流动性补贴。 依赖愿意承担无常损失风险的散户流动性提供者。 依赖外部DeFi协议(如Aave)的稳定运行及其风险参数。
6.2. 推荐路径:以跨市场做市为核心的分阶段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正式提出战略建议:采用“跨市场做市”模型作为平台的核心流动性解决方案。
这一选择的根本逻辑在于,我们坚信 “用户安全性” 是吸引并留住高价值、长期参与者的基石。通过将所有复杂风险从用户端剥离,我们能够提供一个纯粹、可靠的交易环境。这不仅能建立起强大的品牌信任,更能构筑起难以被模仿的市场护城河。相比之下,其他两种模型虽然部署更快,但其内在的风险结构决定了它们无法支撑一个可持续的、面向主流资本的专业市场。
我们的执行计划将分阶段进行:
* 第一阶段(启动期): 由平台自身或合作的种子基金扮演初始做市商的角色。此阶段的目标是提供可靠的基础流动性,验证产品模式,并保证早期用户的优质交易体验。
* 第二阶段(成长期): 随着交易量的稳步增长和市场信誉的建立,利用已验证的市场吸引力,积极招募并激励独立的专业做市商团队入驻。最终形成一个由多元化、专业化做市商构成的健康、有竞争力的流动性生态。
6.3. 最终投资论点
我们的投资论点建立在一个清晰且完整的逻辑闭环之上:当前市场存在着深刻的痛点,我们拥有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识别出一条通往成功的、风险可控的路径。
* 市场痛点: 当前主流的稳定币预测市场,因其固有的机会成本设计,正在将比特币原生资本和寻求真实收益的法币投资者拒之门外,市场潜力远未被释放。
* 颠覆性方案: 我们通过将比特币确立为平台的硬通货结算资产,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不仅为数万亿美元的BTC存量资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具有生产力的用例场景,也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更公允的价值尺度。
* 可行性路径: 我们深刻理解流动性是成功的关键,并通过严谨分析,明确选择了“跨市场做市”这一用户至上、风险可控的最优策略。我们拥有清晰的分阶段执行计划,以确保平台稳健启动和长期发展。
* 投资价值: 通过为市场提供一个更高效、更安全的平台,我们不仅能捕获现有预测市场的存量需求,更能激活一个由BTC原生资本驱动的、规模庞大的增量市场。我们的目标是占据下一代信息发现与价值存储市场的核心生态位,成为未来数字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